黄雄基,土生土长的梯面红山村客家人,是梯面客家山水豆腐花制作的传承人代表之一。
他介绍:
据祖辈讲,祖先是在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迁往广东南雄,后迁至梯面李婆垌(红山村)的开基创业。
先祖辈初来时,主要是种植水稻、蔬菜等作物,由于山多田少,农闲时会上山砍柴,运至花城贩卖。
当时,太公偶尔发现花城墟很少有人卖豆腐花,于是便利用祖传制作客家豆腐花的手艺,制作些豆腐花挑去花城卖。
后来,由于所卖客家豆腐花,价钱公道,雪白软嫩,入口即化,清甜甘香,沁入心脾,便在当地打出了名气。
20 世纪八九十年代,随着梯面林场和盛极一时的采泥、采矿业逐渐走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政府开始加大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,2010 年红山村被评为“广州最美乡村”。
当时,他们家主要依靠父亲打工的工资性收入,为了增加收入,于是便跟着父亲,在红山墟办起商业经营,卖些山货和重操祖业制作一些游客喜爱的山水豆腐花出售。
当初,年轻的黄雄基,学着父亲,在雪白的豆腐花表面,加些人们喜欢吃的小食(如煲熟的红豆,炒香的花生米、腰果、松子等)点缀,以吸引更多游客品尝。
自从从父亲手中,接过制作梯面客家传统山水豆腐花的棒后,黄雄基便专心研究如何制作更美味的山水豆腐花。
他说:“用好水,选好豆,这是梯面客家山水豆腐花制作的关键”。
黄雄基讲,每当听到有村民发现山中有新的泉眼出现,他都去打水回家,与其现用的泉水对比,选用更适合的泉水制作豆腐花。
现在,他用的是红山村某泉眼出的山泉水,换用其他水,起不到更清甜嫩滑的感觉。
黄雄基表示,选豆必选本地豆,这也是黄雄基祖辈一直的坚持,对于先祖的选择,他深以为然。
因为梯面这里种植的黄豆,生长周期长,粒径细,饱满,表皮略显淡青色,采收时会闻到它散发的独特豆香味。
黄雄基告诉笔者,梯面客家山水豆腐花,之所以口感嫩、滑、香,除了选用当地特有带淡青色的黄豆,配与高山泉水外,还以黄豆需精细研磨和用古法制作等息息相关。
古法制作的豆腐花,工序较复杂。
首先精选当地产的黄豆,用圆竹匾把一些有“虫眼”、变色等的豆,去除,保证每粒黄豆饱满圆滑。
然后,加入山泉水,清洗干净杂质。
再用山泉水,浸泡4 ~8 小时,让每一颗经过精挑细选的黄豆在浸泡过程中,慢慢吸足山泉水。
黄豆“浸透”后,备用。
拿一把汤勺,把泡好的黄豆,一点一点放进石磨的进料孔,按照一定比例,一边加水一边加豆,推动石磨,碾磨,豆浆慢慢从石磨缝隙里,逸出,沿着凹槽流进水桶。
磨出来的豆浆,还需重新倒进石磨中,精细研磨,直至手感顺滑。
把磨好的豆浆,用纯棉布做的超细滤网包好,挤出豆汁。
将豆汁倒入锅里,煮沸,用“捞离”把沸起的豆沫捞出。
煮沸的豆汁,冷却到一定的温度(约85 ℃左右),汁表面会形成一道豆膜,俗称“豆皮”。
用“捞离”捞出“豆皮”,便开始点卤,一边加入卤水,一边搅拌豆汁,至均匀。
然后,用锅盖盖好。
这些步骤,黄雄基从父辈那里学得烂熟于心,每一环节,恰到点处,现在,只需静心等待,等豆汁完全冷却后,便凝结成豆脑了,俗称豆腐花。
最好的传承,是让传统制作工艺,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,绽放新的生命力。
黄雄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力求创新,如今,他已选用不同品种的当地种植的豆类,试制作出红豆豆腐花、黑豆豆腐花、绿豆豆腐花等新产品,待时机成熟后,再推出市场,以迎合更多消费者的需求。
一碗客家山水豆腐花,在黄雄基家族的手中,不停地流转,从祖辈的求存,到黄雄基父亲的求新,再到黄雄基的求变,每一代人继承的不仅是梯面客家山水豆腐花制作技艺,更是融入客家人血液中的自强不息、开拓进取的精神。
目前,黄雄基最大的心愿是:希望在广州地区许多街头巷尾,都可以找到他带出的徒弟开的豆腐花店铺,而且所卖的豆腐花,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小吃之一。
编辑:一凡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